官方微博

公众平台

微信朋友圈各种营销转发让人不胜其烦 或暗藏骗局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随着微信用户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不法之徒将目标瞄准了微信用户,国外代购、爱心信息、虚假客服等等都可能藏有骗局,甚至抢个红包都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朱巍,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胡钢参与了节目的讨论并作出了分析。

有媒体报道,90后女孩小翁参加了福州易行数码科技公司发出的iphone6手机微信砍价活动,通过大量转发,最后以4300元砍得一部iphone6手机。尝到甜头的小翁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亲朋好友。在砍价成功后并帮大家垫付了18部手机的钱,可没想到一部手机都没收到,而自己准备嫁妆的近8万元全都打了水漂。据了解,和小翁有同样遭遇的,还有200多人。

这种微信“砍价”是一种什么样的营销方式?骗局是怎么设下的?

胡钢:总体上来说,它是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很多人来参与,让你感觉很简单,填点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少量付一点钱,或者让朋友一起来做什么事,可能就是按几下就能获得很大的收益。这种行为当然不排除一些商家在特定时段对于特定商品或者服务的短时促销行为,但是更有可能被相关的诈骗分子所利用。所以网上的这种行为我们要慎重参与,尤其是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还有个人财务信息。对于这种所谓的小便宜,适当远离可能比较保守,但也许是一种可靠的方式。

朱巍:微信现在已经变成最大的、最普遍、最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它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一个大的数据库,广告商就会想办法来嵌入到微商的微信营销之中。据我所知,微信属于自媒体,自媒体广告是否立法,现在还在困惑之中。现在微信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种营销大概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它转发过来信息我直接点“砍价”,它会自动吸收我的名字;还有一种是要自己重新注册,这种要额外小心,因为它既然需要重新注册,就说明它没有跟微信建立对接的关系,它只是把微信做为一个平台,把你的个人信息转到另外一个平台上去。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上当受骗能不能找微信平台呢?我个人觉得是不可以的。因为微信作为一个技术中介,每天有各种信息在上面,它没有主动审查的义务,这种时候只能寄希望于找到这个骗子了。

微信朋友圈里还经常发布“生病求献血”、“贫困求捐款”、“帮忙找孩子”等传递正能量的文章,但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也可能暗藏诈骗电话。朋友圈这些消息中往往包含电话、银行卡号等信息。 对这类情况,消费者怎么破解?

胡钢:有爱心是人的本性,非常值得弘扬。在网络时代的求助的信息,有些显得不是特别急难险重的,不妨稍微等一两小时或者等个几天,也许它的真实性就显露出来了。我们稍微慎重一点,对于我们的爱心来说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激励。同时我们也提醒一下有些人,如果你在网络这种公共场合散布虚假信息,那么可能涉及多种罪名,包括马上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九,利用信息网络散布虚假警情等信息,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行政责任或者简单民事赔偿责任。

逢年过节或者过生日通过微信发红包很常见,但红包也能成为诈骗手段。记者了解到,常见的微信红包诈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微信AA红包诈骗,不法分子利用文字游戏把“AA付款”伪装成“AA红包”,利用部分用户对微信AA收款功能的不熟悉,诱导转账。第二种则是将“红包大盗”手机木马伪装成微信红包,窃取手机用户的银行卡号等信息。它设计的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似,点击后界面会提示输入一个密码,输入后会出现一个“恭喜你成功领取红包多少元”,不知情的人会真的以为领取到了红包,其实在不知不觉中,用户银行卡内的余额可能就已经被盗走。消费者应该怎么应对?

朱巍:领红包支付密码,这不是胡说吗?这就缺乏常识了。我觉得红包很有意思,它变成一个生活方式,领红包是一种单方接受受益的行为,怎么可能要求你的银行密码呢,这个行为肯定是假的,如果在你手机里出现了,我推荐首先卸载微信,把木马病毒杀一下,然后再使用。


桂林和谊互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by HoyeeHD.com 2014-2021
技术部 联系电话:13077667592 QQ:402392617 微信: yoji_wang
渠道部 联系电话:13207730700 QQ:308163896 微信: lee1009
ICP:桂ICP备14006337号-1